專訪》界定「境外敵對勢力」如「宣戰前奏」 陳淳文:驅逐「武統陸配」是「用大砲轟麻雀」-風傳媒
NEWS link
總統賴清德3月13日拋出「賴17條」,並在與記者問答中公開界定對岸為「境外敵對勢力」,隨後即有3名陸配被認定「鼓吹武統」而遭廢止居留強制離境。解放軍於1日宣布環台聯合軍演,兩岸關係陷入高度動蕩。公法學者陳淳文認為,「賴17條」及其後續作為呈現政府決策模式出現權力逸脫憲法規範的情況,而民主良善運作的必要支柱全垮,我國確實正在倒退回到威權體制。
透過 追蹤風傳媒
總統界定「境外敵對勢力」缺乏依據,決策模式倒退回威權體制
關於「賴17條」引發的爭議,陳淳文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強調,應回到我國憲法來理解。《中華民國憲法》第38條規定「總統依本憲法之規定,行使締結條約及宣戰、媾和之權」,第53條則明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且第58條亦明定行政院會議的職權。《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第2條第1項明定國安會為總統的「諮詢機關」,且同法第8條規定國安會與國安局受立院監督。按照憲法之權力配置與權力監督設計來看,國安會不是決策機關,決策權應回到行政院。陳氏質疑定義「境外敵對勢力」即具有「宣戰前奏」的味道,總統究竟有何授權依據來做出界定?
陳氏表示「賴17條」若屬與國家安全有關之大政方針,其仍要回到行政院,由行政院會議將「大政方針」轉換為政府的「具體政策或措施」,而這些行政院的具體政策或措施,皆要受到立法院監督。總統屢屢透過所謂的「國安高層會議」替代法制上的「國家安全會議」,並以其會後記者會宣布諸如提高國防預算至GDP的3%以上、修改軍事審判法,乃至公開界定「境外敵對勢力」等,若這些大政方針未經行政院會議討論與議決即予以執行,則仍反映了我國憲政運作的老問題,即總統「有權無責」,而行政院長「有責無權」。
陳淳文直言,民主政治除了透過選舉將國家與人民聯繫起來之外,還需要諸如學術界、媒體、政黨與各類民間社團等不同中介團體的存在,以監督政府。如今這些支撐民主體制的中介團體在台灣幾已盡失其應有的獨立自主性,或淪為執政者的扈從,或已遭公權力及其附隨力量壓制到難以喘息而無反制能力。「行政權無限擴張,權力逸脫制衡課責之憲法框架,民主良善運作固無可能,決策模式更倒退到威權體制。」
川普狂徵關稅:歐洲打算跟中國抱團取暖、或者相互防範?-風傳媒
NEWS link
就在4月3日的中國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何亞東對美國宣布加徵「對等關稅」之決定大加抨擊,表示會「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何亞東提到,已經有「很多貿易伙伴表達強烈不滿和明確反對」,指出「歷史證明,提高關稅解決不了美國自身問題,既損害美國自身利益,也危及全球經濟發展和產供鏈穩定」。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與貿易伙伴通過平等對話妥善解決分歧」。
透過 追蹤風傳媒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在抨擊美國時,多次提及「很多貿易伙伴」。就在同一場新聞發布會上,何亞東就披露說,幾天前,中國商務部長與到訪的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Maroš Šefčovič)舉行會談,「雙方同意盡快重啟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價格承諾談判,為推動中歐企業開展投資和產業合作營造良好環境。鑑於案情複雜,應歐方請求,中方決定依法延長白蘭地反傾銷案調查期限。」
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曾多年任歐盟駐中國商會主席的伍德克(Jörg Wuttke)指出,這是中國在利用川普顛覆既有國際秩序的時機向歐盟發動「魅力攻勢」。「我覺得歐盟和中國在接下去一段時間裡真的有可能互相接近,歐中關係有望進一步緩和。」這位目前擔任大成全球咨詢公司–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DGA)合伙人的中國問題專家認為,這是因為中美關係極有可能因為川普不斷加碼關稅而趨於緊張,「因為中國政府必須做出回擊,而且可以說他們早就已經把子彈上膛了。」
中國駐歐盟商會秘書長方東葵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也說,作為中、美、歐全球三大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和歐盟現在可以通過加強溝通和磋商,從而為動蕩的全球貿易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歐中貿易摩擦依舊
然而,中國和歐盟相互接近、共同抵抗川普關稅大棒的構想面臨著許多內部的阻礙。近年來,歐中之間圍繞著太陽能、電動汽車反補貼關稅等貿易問題有著不小的摩擦。歐盟方面調查認定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大量受益於「不公正的補貼政策」,並出台了相應的懲罰性關稅。北京也對不少歐盟產品加徵報復性關稅。盡管歐中雙方一直在就此議題保持談判,但是何時能取得成果仍然是個未知數。此外,也有不少關注歐中關係的分析人士擔心,隨著川普普遍加徵關稅,同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歐盟和中國,勢必會在美國以外的市場上更加激烈地競爭,因此會反而激化歐中之間的矛盾。
長年關注中國經濟的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 Köln)貿易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就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商品極可能會被迫尋求其他銷售市場,尤其是歐盟市場。「我們看到中國企業一方面確實更有效率、更善於創新,但另一方面也收到了巨額補貼。而且,人民幣兌歐元匯率也是被低估的,這也賦予了中國商品不對稱優勢。」
專訪》台積電赴美投資「輸血又割腎」 陳淳文:國家關鍵技術外移,政府帶頭違法-風傳媒
NEWS link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3月3日在美國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共同宣布1千億美元的投資案。總統賴清德3月6日與魏哲家舉行記者會,盛讚台積電赴美投資,是台灣產業「東拓」到美洲大陸。此外,學者明居正更肯定此舉,可取得美國人才、技術與資金,台積電「完全是一飛沖天」。不過,公法學者陳淳文卻質疑,過去台積電只是輸血給美國,現在到了直接割腎的程度,就國家關鍵技術外移的角度而言,政府可說是帶頭違法。
透過 追蹤風傳媒
政府違法放任關鍵技術外移,台積電無疑成為美積電
陳淳文接受《風傳媒》採訪時指出,《國家安全法》第3條明定,「任何人不得未經授權或逾越授權範圍在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或澳門使用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而國科會2023年12月5日公告22項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清單;其中在半導體項目,包含14奈米以下製程的IC製造技術及其關鍵氣體、化學品及設備技術。
美國前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今(2025)年1月10日證實,台積電開始在亞利桑那州為美國客戶生產先進的4奈米晶片,更傳出2奈米製程即將登陸美國。陳氏指出:從以上的進程來看,台積電的做法顯有違反《國安法》之虞,在未經主管機關依法審查前,竟已先得到賴清德總統的站台背書。
陳淳文進一步表示,《產業創新條例》第22條規範,「公司從事國外投資者,應於實行投資前,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但投資新台幣15億元以下金額者,得於實行投資後,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台積電在美國如此龐大的投資案,投資意向在事前是否經投審會審查,什麼時候審查的,透過什麼方式審查,包括日後可能造成的產業空洞化、衝擊影響、就業外移,乃至對於國內投資的排擠等,經濟部尚未曾就上述問題有所評估與對外闡明。「在野黨的無能也體現於此,並未持續於立法院加以深究。」
有人認為,儘管赴美設廠,但關鍵技術仍掌握在台積電手中。陳淳文點破,台積電在美國的工廠,只要受當地相關法令管轄,無疑就是一間道地的美國公司。至於台積電代表台灣產業「東拓」到美國之說法,陳氏更直言,半導體產業全球內捲,今天連輝達的高階產品都被美國禁止銷往中國大陸,更遑論其高階的研發或生產核心技術可以被允許外流到境外!
親綠民團接受美國金援,明確違法檢調為何毫無動作
「美國到底在怕什麼?」陳淳文質問,川普政府透過關稅壓迫各國赴美設廠與投資,以讓美國再次偉大。而我國對美輸出人才、資金與核心關鍵技術,難道也因之而得以讓我國更加強大嗎?將此問題釐清後,就能完全明白台積電赴美投資,到底是「東拓」還是「外流」。陳氏強調,過去說台積電是台灣的「矽盾」、「護國神山」,如今神山外移,矽盾出走,卻又說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有利擴張,「這不是前後矛盾嗎?邏輯根本說不通!」
回到《國家安全法》的話題,陳氏提醒:該法第2條也規定,任何人不得為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境外敵對勢力或其所設立或實質控制之各類組織、機構、團體或其派遣之人「發起、資助、主持、操縱、指揮或發展組織」。可是根據「開放社會基金會」(OSF)的公開資料顯示,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曾任執行長、現任理事的台灣民主實驗室(DTL),被爆出接受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資助。「明明白白違法的事情,為什麼檢調單位一點動作都沒有?」
川普課台灣32%關稅第二天,美媒稱「台積電應白宮要求,與英特爾成立合資企業」-風傳媒
NEWS link
美國科技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在川普宣布對等關稅的第二天率先揭露了台積電與英特爾建立合資企業的消息。The Information在3日的獨家報導中指出,雙方將成立一家合資企業來營運英特爾的晶片製造工廠,為的是營運英特爾的晶片製造工廠。
根據The Information的報導,台積電與英特爾已經達成初步協議,在新成立的合資企業中佔有20%的股份。而兩家公司之所以會共同出資合作,是因為白宮和商務部官員在背後的持續努力,希望台積電幫忙解決英特爾的長期危機。The Information也明確指出,台積電的入股就適應美國政府之邀。
透過 追蹤風傳媒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卸下英特爾執行長的季辛格(Pat Gelsinger)近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的專訪中表示,台積電的千億美元赴美投資案,對美國恢復晶片製造領域的領先地位幫助不大,因為「台積電的所有研發工作都在台灣,他們沒有宣佈要把這部分遷到美國」。
對於英特爾和台積電合資成立新企業一事,英特爾和台積電拒絕置評,白宮目前也沒有回應。
川普關稅狂潮淹沒東南亞!金融時報:重擊「亞洲工廠」,中小企業要往哪裡逃?-風傳媒
NEWS link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風暴席捲全球,「亞洲工廠」成重災區!川普於「解放日」宣布徵收對等關稅,美國將對中國商品徵收34%新關稅,加上今年初生效的20%關稅,中國輸美商品的總稅率將達到至少54%。英國《金融時報》3日報導,東南亞的柬埔寨、越南和緬甸的稅率分別達49%,47%和44%,這波關稅重擊了整個「亞洲工廠」,使近年來為規避中美貿易緊張而重新配置的供應鏈再度陷入混亂。
透過 追蹤風傳媒
川普關稅狂潮摧毀企業部署「中國加一」戰略
自川普在2018年首次任期內對中國加徵關稅後,眾多製造商(尤其是電子業)便開始將生產轉移至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當中最大的受益者越南,如今恐成為最大受害國:目前面臨46% 的關稅率,對美出口佔其GDP達30%,對美依賴度高於多數亞洲出口國。華爾街投資分析機構伯恩斯坦(Bernstein)指出:「這些新關稅恐將導致越南產出減少高達6%。」
川普關稅狂潮摧毀企業部署「中國加一」戰略。原本越南與其他東南亞國家,逐漸成為中國商品輸往美國的重要中轉地,越南近三分之一的新外資投資來自中國企業。新加坡華僑銀行(OCBC)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中國透過東協轉運出口的策略,如今恐怕不再有效,因為對越南與泰國的關稅甚至高於對中國本身的水準。」
受到最大衝擊的產品類別將是「電子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電腦與電器設備,這些品項去年佔越南對美出口的三成。同時,「服裝與鞋類」供應鏈也將受到波及——越南是美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僅次於中國。
多位業界人士表示,知名中國電子代工企業立訊精密、歌爾公司,自2018年後在越南大幅投資,為蘋果及其他跨國品牌生產,但現在可能被迫再次轉移或擴充產能至他國。例如,日本任天堂目前大量從其在越南的工廠出貨新款Switch 2遊戲主機至美國市場;韓國三星則是美國第二大手機品牌,目前「45%智慧型手機產自越南」。
印度成為「潛在贏家」:關稅僅27%,競爭力提升
部分觀察人士認為,印度可望成為此次關稅變局中的最大受益者,其商品僅遭課徵「27% 關稅」,衝擊相對較小。集邦科技分析師表示:「雖然三星短期仍將越南作為主要生產基地,但預期將加速在印度擴產,以因應北美市場的需求。這波關稅壓力,將促使印度加速建構智慧型手機供應鏈並接下更多訂單。」